网站公告
最新视频
他在鸦片战争之后的1853年3月1日抵达中国上海,从此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和中国人民。戴德生如所有正直善良的英国人民一样,对中国人民怀着友好的感情,直到他在中国湖南长沙离世。 戴德生(1832年-1905年)生于英国约克郡,他的父亲是家乡一个成功的传教士,戴德生在书中描述了他早年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、在英国的学习、工作、生活。戴德生从少年时代就立志到中国传教,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,同时又是一位医生。这本书是他一生唯一留下的一本自传,讲述了他年轻时代和到中国传教兼行医的早期经历。书中记述了他在信仰道路上的许多经历,从中可以看到戴德生对贫苦的英国人民的爱心,以及对中国贫民的无限同情和无私的帮助,展示了他人格中至纯至善的品德,对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激励的作用。 尤其是戴德生到了中国之后,对英国政府发起的“第二次鸦片战争”表示了极大的愤慨,他在本书中写到:“英国人在广州结束了恶名昭彰的炮轰之后,揭开了第二次中英战争。”戴德生对外国商人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行为也极为反感,他在1856年3月由上海往广东汕头去的水路上,发现他和一帮英国的鸦片商人同船,戴德生这样描述他的同胞“发觉置身于一群人数不多,但罪孽极重的外国人当中,他们从事鸦片的买卖和其他商业行当。”戴德生为了“不愿意别人错认我们与这些同胞同属一路”,他甚至不愿和这些不法之徒同在一条船上过夜,戴德生宁可冒着南方夜晚的酷热,上岸住在象烤箱一样低矮的小瓦房里受煎熬,也不和这些不法的外国鸦片商人同船过夜。 这在一百五十年前是极为可贵的表态,说明戴德生正直的品格和对中国人民的真爱。 戴德生在传教的路途中,行医治病,为当时缺医少药的苦难的中国农民送去了他力所能及的帮助。 现在的中国年轻一代,对百多年前贫病孱弱的中国,被鸦片苦害到无以复加地步的情形已经淡忘了,人们满足于对现代物质的享受和追求,超过了对理想和信念的渴望,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,我们看到一百多年,英国青年戴德生放弃了富裕的生活,刻苦己心,从英国漂洋过海来到贫病落后的中国,戴德生为了和中国百姓打成一片,他脱下西装,换上中国的马褂长衫,和最贫穷的农民一样吃喝,在完全陌生、并且对外国人怀有极大敌意的地方奉献他毕生的爱。他的献身精神,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朋友,同样将他们的爱留在了中国。 戴德生的自传诚实朴素,留下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手的真实记录。戴德生和他同时代的西方传教士,是最早把西方文化带进中国的人,在东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中,面对当时清政府官员的非难、百姓的误解、盗匪的横行,戴德生孤身或者和一两个同伴在中国大地上行走,其中的困难是现代的人们难以想像的。 戴德生是把西方文化和思想及信仰带到中国的先驱者,有他坚定不移的生活目标和理想,为了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,就是一百五十年以后的人们再读这些文字,也不能不掩卷长思,百多年前的一个外国友人,能够为他的信仰和理想,为他所热爱的中国人民,做到如此彻底的忘我和无私,今天的中国人难道还能对自己祖国的明天无所作为、或者无动于衷吗?戴德生从中国写给他妹妹的信中说:“假如我有千镑英金,中国可以全数支取;假如我有千条生命,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”。 的确,人活着不是只为了吃饱肚子,只为了享受物质的奢华的,人活着是需要精神的,也是需要理想的。但愿一百多年前的英国青年戴德生的心灵历程,能够给我们一点灵魂上的激励,使我们有进取心,不再冷漠,让理想和信念的火焰也在我们心头燃起。如今中国已经日益强大,东西文化交流也不再有阻挡,中国正在走向世界,世界也在接受中国,中国不再是神秘的国度,她经历了百年的沧桑,洗去了耻辱,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强国。而当年对西方文化和信仰一无所知的中国人民,已经走上了和国际社会同步发展的时期,戴德生当年所热心传扬的基督教,也得到中国政府的理解,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。 戴德生的自传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人士也是宝贵的资料,对研究东西方不同宗教信仰的专家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记录。戴德生是把西方文化带进中国的最早的外国朋友, 戴德生的努力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,已经获得了他生前也想不到的果实。所有英中两国友好人士的心血和愿望都开花结果了。让我们再一次回味戴德生那句著名的话:“假如我有千镑英金,中国可以全数支取;假如我有千条生命,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”。 相关书籍: 戴德生传记 戴德生的故事 带着爱来中国 |
|